近日,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其实,近几十年来,辐射毒性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等等,使人类暴露在前所未有的辐射水平下,造成一系列健康威胁。此外,X光片和CT检查以及放疗治疗也有辐射,它们也不可避免地伤害健康细胞,从而引起一些辐射毒性。 因此,无论是通过意外事件(核泄漏)还是医疗手段接触到辐射,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辐射损伤,累及人体多个部位和器官,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日常生活中,电子产品,微波炉都有一定的辐射值,微波炉加工食物本身就是利用的辐射效应。 还有很多食品生产消毒过程中辐照,也是最常用的杀菌技术,不用觉得杀菌和杀人有什么区别,只要辐射量够,杀人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人类对抗辐射主要是依靠皮肤;眼睛是没有皮肤保护的,所以受伤的可能性最大;再有就是黏膜,所有放疗患者都会出现呕吐等反应,就是因为人类黏膜对放射刺激做出了回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各种辐射损伤的发生和预防密切相关。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张发明教授团队发表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的一篇综述对辐射损伤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辐射会造成哪些损伤? 肠道菌群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 ➡️造血系统 骨髓是一种相对不成熟、代谢活性和有丝分裂活性较高的组织,因此,它很容易受到辐射的影响,导致骨髓发育不良和造血系统损伤。一些人在高剂量和低剂量的辐射下都可能引发白血病。 肠道菌群在造血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以刺激造血细胞再生。短链脂肪酸丙酸可以通过减轻造血组织和胃肠道组织中的DNA损伤和活性氧的释放,使小鼠对辐射产生抵抗力。口服乳酸菌可以激活骨髓间充质间质细胞中干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造血作用和红细胞生成。 此外,给年老的小鼠移植来自年轻小鼠的粪便细菌,可以让它们的造血干细胞恢复活力,增强其造血再生能力。 辐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会启动一系列生化和分子信号活动,导致细胞损伤或不可逆的生理变化或死亡,造成身体辐射损伤: ➡️ DNA损伤 DNA携带着细胞功能和复制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细胞生存的关键。辐射可以直接破坏DNA结构,导致单链和双链断裂,这会激活促炎症的细胞信号通路,导致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促进炎症的发生。 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可以通过调节促炎症信号通路来减轻辐射损伤,比如丁酸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促炎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 氧化应激 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除了DNA外,水也是辐射分解的最有可能的目标。电离辐射可引起水的辐射分解,并刺激一氧化氮合酶在线粒体中产生活性氧和活性氮,导致氧化应激。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会加剧组织病理改变、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和过氧化产物的水平增加。 丁酸和其他一些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可以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和改善线粒体功能,来减轻辐射损伤。此外,在接受放疗的患者中,由于缺乏一些抗炎症微生物,比如双歧杆菌和普氏栖粪杆菌,可能增加氧化应激,促进炎症事件的发生。 ➡️ 脂质过氧化 虽然DNA是辐射的主要目标,但是其他细胞分子,比如蛋白质和脂质,也会同时受到损害。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细胞死亡,由脂质过氧化所引起,以谷胱甘肽耗竭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为特征。具体来说,脂质氧化物不能通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催化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反应所代谢,导致脂质被二价铁离子氧化,产生活性氧,导致铁死亡。辐射能够诱导肠上皮细胞铁死亡,导致肠道损伤。通过激活细胞内源性抗氧化通路,可以减少铁死亡,发挥保护作用。 肠道有益微生物的代谢物可以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表达,从而保护机体免受铁死亡导致的肠损伤。 这些话题很复杂,除了辐射,还有生物聚集效应,中国人自古不吃黄鼠狼,不吃刺猬,还要把它们当作大仙,穆斯林对食物洁净有更深刻的要求。8月30日本周三晚上,我将在微信群为大家科普,如何科学规避核污染,定制健康饮食方案,教你如何把危害降到最低! 欢迎大家进杜院长直播间与学习群交流(V:m141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