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杜铭院长
【文字整理于杜院长讲座视频】
欢迎大家进杜院长直播间免费学习与咨询(V:m1413519) 这一年多以来,大家都沉浸在一些健康问题的关注中。我们会从各种自媒体、网络数据及专家那里了解一些医学知识。甚至每一个相关疾病的话题都会引起我们的关注;包括我们给大家推荐的书籍,也都在谈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抗炎。 人体引发炎症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抽烟是引发肺癌方式之一;化学尾气、大量粉尘污染、油烟等等,都是引起我们肺部炎症的因素,这不是一个疫苗就能解决的。我们可能会解决掉乙肝,解决掉一些传染类疾病,但慢性炎症它不是公众炎症,而是许多疾病之源。 01 为什么你总是上火? 炎症是许多疾病之源 上火是体内有炎症的表现,而炎就是火上再加把火。火是可以自我消退的,但炎是长期积累无法消退而引起众多疾病的诱发因素。包括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阿尔斯海默症等等。 炎症的变化会带来细胞的损伤,当到了细胞损伤的阶段,就会出现痰湿、痰淤,其实这三个字非常清晰的表达了当代人的健康问题。 小小的火我们不去重视它,慢慢累积成了炎症,炎症得不到重视,对细胞就形成了伤害性病变,导致最终出现癌症这个结果。癌这个字大家看到没有,是个山。山代表什么?代表着一个地面上的突出物,上面放了三张孔,其实这里面都是在向我们表达非常重要的思想。癌症细胞,我们很早就发现它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量是正常细胞的几倍以上。所以你会吃,所养的就是自己的正常细胞,你不会吃养,营养物质就会被肿块性的东西所吸收,这就是所谓癌症的由来。核心的问题就是受伤的细胞所带来的结果。 为什么你总上火? 上火是中国民间的一个描述。我们通过刮痧,通过喝绿豆汤等方式去火,但我们所说上火的食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高油、高甜。像水果中的荔枝、桂圆、榴莲,还有我们爱吃的油饼油条,这些都是高油高糖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看看康教授是怎么说的:“许多人都有过嘴里起泡、咽喉肿痛、皮肤干燥、脸上长痘、痔疮便秘等‘上火’的经历,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但并不代表只有中国人会‘上火’。事实上,‘上火’症状在外国人身上也会见到。只不过‘上火’是中医对多种症状的一个模糊、笼统的说法,难以从现代医学中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称呼,但仔细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医关于‘上火’的认识是相通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中医里的‘上火’与西医所讲的炎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上火”的直接原因通常是由于体内的自由基过多,,而炎症是自由基突然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炎症是引起“上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说糖是可以增加自由基的,我们用橘子举例,橘子皮是青黄的,其实就是陈皮,带着涩苦的味道,这是去火的,橘子的果肉有着大量的果糖,这是上火的,橘子肉白面一层白色的丝网状结构是膳食纤维,也是去火的。所以说一个食物是上火还是去火,取决于怎么吃,吃哪一个部分。 “上火”的症状多表现为溃疡、痈肿和脓疱,岀现红、肿、热、痛,这与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对炎症的定义“发红、灼烧、疼痛及肿胀”也是一致的。因为炎症其实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当致病因子从外界入侵或在体内产生时,体内的免疫系统将会发动免疫细胞到现场清除这些 “不速之客”,从而岀现炎症症状。 建议减少抗炎药物的使用 我们为什么会让大家不要轻易使用抗炎药?一旦轻易使用抗炎药,身体对抗病毒的防御机制就会被压下去。因为炎症所带来的症状是觉得发热,觉得不舒服。但是人体抗炎的过程其实也是通过发热去实现,当你一旦通过阵痛切断了我们前列腺素的一些工作,让身体不痛了,这个过程你也就降温了。所以说天底下没有纯粹性的退烧药。真正意义上的退烧药是物理性退烧,像冷敷,像酒精擦拭、温水擦拭这种;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大多数是化学退烧。 实际上,炎症本身是有益的,它其实是一个防御的过程。 如果机体不再岀现炎症,就意味着失去了免疫力。像艾滋病患者一样无法对抗外来的细菌、病毒,从而可能出现感染甚至死亡。但是,如果炎症持续的时间过长,性质就不一 样了。也就是说,炎症如果该攻不攻,则会岀现免疫缺陷; 反之该退不退,则会出现慢性炎症。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由急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炎症,而是慢性全身性低度炎症,这种炎症通常是由代谢紊乱或体内细胞“内伤”所致,一般不会表现出症状,故不容易被觉察,因此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是悄无声息而又极具风险的。大量研究证明,低度的慢性炎症是现代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共性病理基础。 大家会发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类的寿命其实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延长,甚至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的寿命是在延长,但是在病态的环境当中活着,活的其实很痛苦,活的是医院的常客,是每天靠各种机器和药物维持着你的生命体征。如果说剔除掉这样的一些事情之后,你会发现和以前没有药物相比,人的健康寿命其实是缩短的。 我们所说的健康是什么?我可以运动,可以行走,可以自主完成很多动作,而不会像当代人的生活一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算好自己什么时候吃药,每天会把吃药纳入到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所以这样的寿命延长,虽然是科技的进步,但不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这次疫情,大家就会发现全国的药物供应、药物保障就是我们14亿人口,一旦产生医疗挤兑其实是非常吓人的。很多病根本来不及看。医院的门诊大厅、过道都有病人,很多医疗设备供应不足。所以大家想改变我们的身体健康,不要单纯依托于社会和医疗体系,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02 如何避免慢性炎症 体内有损伤的地方几乎都有炎症,有炎症的地方都有 “内伤”,只是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而已。两者相互交织且持续存在,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防病治病上,既要防止“内伤”,又要控制炎症反应。 无形的致命"内伤” 一方面,控制那些容易诱发炎症的细菌、病毒和毒素等致病因子进入体内,从而减少“内伤”的发生。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改善体质,调整免疫警察的进攻节奏,使炎症反应速战速决。同时,通过调节体内与炎症反应有关的营养物质含量及代谢,消除慢性炎症发生及存在的因素。 实际上,这两方面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减少了身体内部与致病因子的接触,不但“内伤”减少了,炎症反应也会逐渐得到调整,变得“火力”适中。而免疫系统正常了,对致病因子的攻击也能够速战速决,“内伤”也就很容易治愈了。“内伤”消失了,细胞健康了,身体自然就百病不侵了。 其实,减少致病因子和调节炎症在我们的身体上有一个共同的“通道”,那就是我们的口腔,因为不但“病”从口入,能够减弱炎症反应、调节免疫警察进攻节奏的物质也要从口入。
就像布洛芬其实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最早是使用在骨科,胳膊腿的跌打损伤,因为它是一种老药,相对来讲的安全性强一点。所以允许民间大家自己使用。这种镇痛药物一定会退热,布洛芬不是个退烧药,但布洛芬可以阵痛抗炎,炎本身带来的一个症状就是热。所以说发烧本身只是炎症带来的一个基本症状,是人体本能的防御反应。
欢迎大家进杜院长直播间免费学习与咨询(V:m1413519)